• 整理了PDF版本,内容跟下面差别不大,好处是可以打印而且不会出现渲染问题
  • 字太多了,难免有打错的,大家见谅(找到问题跟我说一句谢谢)

导论与数理基础

势能 场强 介质 欧姆定律
电动势$U=\oint E\text dl$ 电场强度E 电流I $\varepsilon$ $R=\frac{\rho l}A$ $i=\frac u R$
磁动势$F=\oint H\text dl$ 磁场强度H 磁通$\phi$ $\frac1{\mu}$ $R_m=\frac l{\mu A}$ $\phi=\frac F{R_m}$
  1. 全电流定律

  2. 基尔霍夫定律

  3. 电磁感应定律

直流电机

基本结构

注:电枢励磁究竟谁是定子谁是转子,依据不同的情况来看。直流电机中以上述为主,同步电机中则相反(即电枢变成了定子)。

  • 额定功率$P_N$
    1. 发电机输出电功率:$P=EI=2Blv\cdot I=2BIlv$
    2. 电动机输出机械功率:$P=T\cdot\Omega=2F\cdot\frac D2\cdot\frac{2\pi n}{60}=2BIlv$

电枢绕组

​ 每一匝绕组元件$i$始于一个换向片$i$,然后其上元件边通过槽$i$,下元件边通过槽$j$,最终另一个端口终于另一个换向片$k$。一个换向片连着两个绕组元件,一个始,一个终。可以看到,一个绕组元件我们用了三个量来表示,因此一个绕组元件的三个特征值就是$i,j,k$。

​ 对于叠绕组,一定有$k=i+1$,波绕组则是$k>j>i$。在绕组连接表中,一根实线+一根虚线代表了一个绕组元件,其三个端点正好对应着上文的三个值:起始片\&上元件边$i$,下元件边$j$,终止片$k$。

  • Def:主磁极极对数:P(P对,2P个)
  • 在这里,“槽数”变相的成为了一种单位。
参数 叠绕组 波绕组
极距$\tau$:一个主磁极跨度所占据的槽数 $\tau=\frac{Z_u}{2P} =\frac K{2P}$ $\tau=\frac{Z_u}{2P} =\frac K{2P}$
换向器节距$y_k$=合成节距$y=y_1+y_2$ $y=\pm1$ $y=\frac{K-1}P$
第一节距$y_1$:同一线圈上下元件边跨过槽数 $y_1=\lfloor\tau\rfloor$ $y_1=\lfloor\tau\rfloor$
第二节距$y_2$:上一线圈下层边 - 下一线圈上层边 $y_2=y-y_1$ $y_2=y-y_1$
电刷数(相当于截断) 2P 理论2,实际2P
并联支路数 2P个,P对
每一级构成一条支路
2个
同一极性(N/S)一条支路
  • 两者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合成节距的算法,其他的都一样。

直流电机磁场

​ 直流电机一共有两个磁场,一个是定子通电提供的定子励磁磁场,一个是转子的电枢磁场。励磁磁场相对简单,会在空间中产生励磁磁动势$F_f$(起主要作用)电枢磁场会在空间中产生电枢磁场磁动势$F_a$,对励磁磁场产生影响;两者叠加产生气隙磁场(带载磁场)

励磁磁场$F_f$

分类:

  1. 他励: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用不同的独立电源供电
  2. 并励: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并联供电
  3. 串励: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串联供电
  4. 复励:有两个励磁绕组,并+串;积复励/差复励

磁场特点:

  1. 在空载时,电枢电流$I_a=0$,不产生磁场。因此空载时直流电机的磁场分布,就是励磁磁场。

  2. 励磁磁场由主磁极的主磁通产生,因为存在严重的饱和,因此在主磁极覆盖范围内均水平,在气隙处迅速下降。

  3. 总磁动势计算:$F_0=\oint H\text dl=2I_fN_f$,若忽略漏磁通,则$F_0=2F_f\,\,;\,\,F_f=I_fN_f$。

电枢磁场$F_a$

​ 电枢是转子,电枢磁场由电枢绕组上的导体通入的电流产生,而导体均匀分布导致电流近似均匀分布,因此电枢磁场磁动势大小随着坐标$x$线性增大。直到通过换向片处电流反向,此时磁动势大小线性减小。

(a) 电刷放置在几何中心线上:

  1. 磁动势计算:$F_a={\sum i}=\frac{x}{\pi D_a}Ni_a=\frac{Ni_a}{\pi D_a}x$,并定义电枢表面线负荷$A\triangleq \frac{Ni_a}{\pi D_a}$

  2. 气隙电枢磁密:$B_{ax}=\mu_0\frac{F}{\delta’}$,先线性增大,超出主磁极范围接近换向片后,由于气隙的急剧增大而急剧减小。

(b) 电刷不在几何中心线上:

  1. 在实际中,由于误差导致电刷偏离了中心线一个小角度$\beta$,即长度$b_{\beta}=\frac D2\beta$。
  2. 将磁场分解(实际上是将环绕了电枢一圈的电枢电流分解)为交轴磁场和直轴磁场。
    1. 交轴磁动势:与原电枢磁动势很像,以原电刷位置对称(几何中心线),但是三角波的尖头被削平。
    2. 直轴磁动势:与原励磁磁动势很像,以主磁极位置对称,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电枢反应

​ 电枢反应实际上就是指两个磁场叠加,合起来对电机的工作产生影响。不难看出,两个磁场都是静止的:励磁磁场静止是因为定子本来就静止,可以直接看做是不动的永磁体;电枢磁场静止是因为,即使电枢导体的电流在随着转子转动经过换向器不断改变方向,但是宏观上磁场一直以换向器为中心对称

​ 由于励磁磁场沿主磁极轴对称,而电枢磁场沿换向片对称,主磁极与电刷正好相差90°电角度(电刷塞在两磁极中的空隙里),因此一般呈现交轴电枢反应(建议与同步电机一起看):

  1. 两者相位差90°,电枢磁场使励磁磁场产生畸变
  2. 交轴反应理论不改变总磁通大小,但是由于饱和,增磁处难以增磁,因此磁通一般而言还是会减小
  3. 直轴电枢反应由电刷偏离几何中心线引起,表现为增磁或去磁
  4. 电枢反应的影响一般在题目中会用额外励磁电流 $I_{faq}$ 等效,表示为了“抗衡”电枢反应,需要额外提供的励磁

感应电动势&电磁转矩

直流电机模型与特性曲线

发电机 电动机
模型
电压 $E_a=U+I_aR_a+2\Delta U_b$ $U=Ea+I_a(R_a+R{aj})$
$U=I_f(R_f+R_j)$ $U=I_f(R_f+R_j)$
电流 $I_a=I+I_f$ $I=I_a+I_f$
转矩 $T1=T{em}+T_0$ $T_{em}=T_2+T_0$
功率

[注]:在并励发电机功率中也有$p_{cuf}$的铜耗,这里没标注

同步电机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

发电机 电动机
负载特性
特点 对发电机而言,电枢反应的影响等效为额外的励磁电流$I_{faq}$,并且由于$IaR_a$电流—端电压”表或曲线时,需要使用$I{f0}=I{fN}-I{faq}$!复励中串联的磁动势需要折算:$\frac{I_sN_s}{N_f}$ 其实没啥好说的,这图应该见过比较多次的。需要注意的就是 $\eta=(1-\frac {\sum p}{P_1})\times 100\%$,在可变损耗$I_a^2R_a$=不变损耗$p_0$时取到效率最大值
外特性
特点 对于并励发电机,除了上图的$U_0=f(I_f)$外还需要满足$U_0=I_f(R_f+R_j)$,两者的交点即为空载端电压。因此其自励是需要满足剩磁+励磁电阻大小合适两个条件(当然接法要正确) 方程:$n=\frac{U-IaR_a}{C_e\phi}=\frac{U}{C_e\phi}-\frac{R_a}{C_eC_T\phi^2}T{em}$。这条最基础的方程就揭示了三个调速方法:调压(向下平移)、串阻(向下倾斜)、弱磁(向上平移+向下倾斜)

电动机的调节

起动

​ 起动的要求是具有足够小的电流$I{st}$与足够大的启动转矩$T{st}$。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即上表中的外特性),可以得到:

降压起动 串电阻起动
起动电流 $I_{st}=\frac{U’}{R_a}$ $I{st}=\frac{U_N}{R_a+R{aj}}$
起动转矩 $T_{st}=\frac{U’C_T\phi}{R_a}$ $T{st}=\frac{U_NC_T\phi}{R_a+R{aj}}$

调速

调压调速 串电阻调速 弱磁调速
特点 只能降转速,特性曲线一样硬 只能降转速,特性曲线变软,耗能,轻载时不明显 只能增转速,用于恒转矩负载时$I_a=\frac{T}{C_T\phi}$变高,适用于恒功率负载

制动

分类 反接制动 能耗制动回馈制动
电压反向(II)电动势反向(IV)电压反向(IV)电压不反向(II)
实现 电枢电压UN反向并串限流电阻串一个极大的电阻Raj断开电源并串限流电阻Raj电压反向的反接制动,n=0不停机,Tem=0时切除电阻使匀速下放电车下坡时具有同向转矩,转速冲过y轴
特点快速停机,需要在n=0时手动停机特性曲线极软,适用于位能型负载恒转矩负载:自动停机
位能型负载:反向起动
位能型负载的匀速下放电车下坡
能流方向电源给电机供能,同系统动能一起消耗在电阻上电源断开无输入,动能消耗在电阻上匀速下放阶段将势能转成电能回给电网能量回馈制动状态

变压器

等效电路与物理量

T型等效 $\tau$型等效

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的基尔霍夫,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写出电路关系:(物理量的等效关系不再赘述,反正就是$k$或者$k^2$倍)

  1. $E_1=\sqrt2\pi fN\phi_m$
  2. $\dot U1=(-\dot E_1)+\dot I_1(R_1+jX{1\sigma})\approx-\dot E_1$
  3. $\dot U2’=\dot E_2’-\dot I_2’(R_2’+jX{2\sigma}’)$
  4. $\dot I_m=\dot I_1-(-\dot I_2)$
  5. $\dot E_1=\dot E_2’=-\dot I_m(R_m+jX_m)$
  6. $\dot U_2’=\dot I_2’Z_L’$
励磁参数$(R_m+jX_m)$ 绕组电阻、漏电抗$(R1+jX{1\sigma})$
励磁参数反映了主磁通对变压器的影响,其中励磁电阻反映铁耗$p_{Fe}$,励磁电抗反映电磁效应。因为其反映磁通关系,因此其值随着饱和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励磁阻抗远大于漏阻抗 漏阻抗(绕组电阻和漏电抗)反映了漏磁通对变压器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生了一段压降$E{1\sigma}$,其中**绕组电阻$R_1/R_2$还反映了铜耗$p{cu1}/p_{cu2}$。其值基本恒定**不会变化。漏阻抗远小于励磁阻抗。
空载试验——$R_L\rightarrow\infty$,令非开路端$U=U_N$,记录非开路段空载电流$I_0$和损耗$p_0$,有:$R_m=\frac{p_0}{I_0^2};Z_m=\frac{U_N}{I_0}$ 短路试验——$R_L\rightarrow0$,令非短路端$I=I_N$,记录非短路端短路电压$U_k$和损耗$p_k$,有:$R_k=\frac{p_k}{I_N^2};Z_k=\frac{U_k}{I_N}$
哪端不开路,参数归算到哪端 哪端不短路,参数归算到哪端
  • 注:$R_k=R_1+R_2’=R_1+k^2R_2$,$Z$和$L$同理。

恒磁通、自跟随

这六个字的含义是从空载到负载时,电路中物理量的变化法则,在交流电机中也会用到。

  • 恒磁通:可以认为$-\dot E_1\approx\dot U_1$,在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下,$\phi_m=\frac{E_1}{4.44fN}$应该保持不变,即主磁通恒定

  • 自跟随:当主磁通不变时,合成磁动势$\dot F_m=\dot F_1+\dot F_2=\dot I_1N_1+\dot I_2N_2=\dot I_0N_1$也应该保持不变,那么在接入负载出现$I_2$时,$I_1$将会自动修正,即$\dot I_1=\dot I_0-\frac{N_2}{N_1}\dot I_2=\dot I_0-\frac{1}{k}\dot I_2$。其意义就是,变压器原副边通过磁动势平衡相关联,因此在副边电流变化的时候,原边会自动调节电流和输入功率以满足输出功率的要求。

工作特性

当变压器对外接通时,就像一个带小电阻的电压源,随着外电流的上升,输出电压缓慢下降,故$\Delta U=\frac{U{2N}-U_2}{U{2N}}\times100\%=1-U_2*$

变压器的效率随着外电流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不变损耗=可变损耗($p_0=I_2^{*2}p_k$)时取到最大值

三相变压器

空载电势波形判断方法和原则:

  • 当主磁通为正弦变化时,由于饱和的原因,励磁电流必须为尖顶波,可分解为正弦波+各次谐波分量
    1. 如果电流的谐波分量可以在副边流通,那么副边仍然会产生正弦磁通,可以运行
    2. 若不行,那么副边电流正弦,磁通将会变成平顶波,可分解为正弦波+各次谐波分量
    3. 如果磁通的谐波分量可以被消除,那么磁通仍表现为正弦形式,可以运行;否则无法运行
  • Y型接法无法流通电流谐波分量,△型接法无法流通磁势谐波分量(实际上是去磁
  • 组式变压器不会去磁,而芯式变压器会去磁

结论:

交流电机的一般理论

交流电机的物理量

电角度 槽距角 每极每相槽数 相带 极距
$机械角度\times P$ $\alpha=P\frac{360°}{Z_1}$ $q=\frac{Z_1}{m\cdot2P}$ $q\cdot \alpha$ $\tau=\frac{\pi D}{2P}=\frac{Z_1}{2P}$

连接法的几点注意事项:

  1. 单层绕组(每个槽只放一层元件边)并联支路数最大为$\alpha{max}=P$,双层绕组$\alpha{max}=2P$。根据并联支路数选择串并联。
  2. 单层绕组中,槽数=导体数=线圈数 * 2;双层绕组中,槽数=导体数 / 2=线圈数
  3. 不管怎么连接,每一极最终都只会引出两条线:A/X,B/Y,C/Z
  4. 叠绕组:先计算出$y_1$,且叠绕组$y=1$。从每个线圈组的第一条导体(上层边)开始,先右移$y_1$(下层边),然后左移$y_1-1$(上层边),共$2P=\frac{Z_1}{mq}$个线圈组。这样每个线圈组都会引出两条线,然后根据首连首、尾连尾的法则和并联支路数的要求,进行串并联。叠绕组的优点是可以节约用铜,能得到较多的并联支路数,但是连接困难。
  5. 波绕组:先计算出$y_1$和$y_2$。波绕组把所有同级(N或S)下的导体全部串起来,根据并联支路数$a=1还是2$确定串并联。从每级的第一条导体(上层边)开始,先右移$y_1$(下层边),然后右移$y_2=y-y_1$(上层边),共2个线圈组(N一个,S一个)。当绕完一圈后,需要人为退一个槽。波绕组的短距不能节约用铜。

电动势与磁动势

磁动势 电动势
整距线圈 $F=\frac{2\sqrt2}{\pi}I_cN_y$ $E{c\nu}=\frac{\sqrt2}2\pi f\phi{\nu}$ 单根导体
线圈组(整距) $k_{q\nu}=\frac{\text{sin}q\frac{\nu\alpha_1}2}{q\text{din}\frac{\nu\alpha_1}2}$($\times q$) $E{t\nu}=2E{c\nu}Nyk{y\nu}$ 单个线圈
双层短距修正 $k_{y\nu}=\text{sin}(\frac{\nu y_1}{\tau}90°)$ $\times2$是线圈有2根导体
一相绕组(脉振) $F{\varphi \nu}=0.9\frac{IN}p k{w\nu}$ $k_{q\nu}$($\times q$) 线圈组
三相绕组(旋转) $F{\nu}=\frac m2 F{\varphi \nu}$ $ E{\phi\nu}=4.44fN\phi k{w\nu} $ 一相绕组
  • $I_c=\frac Ia$为线圈电流($I$是相电流),$N_y$是线圈匝数
  • 记:每相串联匝数:$N=\frac{2PqN_y}a(双层)=\frac{PqN_y}2(单层)$
  • 最后的公式(一相脉振磁动势、三相旋转磁动势和一相绕组相电动势)直接记,都是根据上面一步步演化来的,主要推导的难点就是每相串联匝数的公式和单层、双层修正中是否需要乘2。

谐波的计算

​ 一般我们见到的就是同步谐波,这里讲一下同步谐波的特点和计算:

  • 同步谐波跟着基波一起旋转,他是傅里叶变换里面出来的,因此在基波走完一个周期的时候同步谐波可以走$\nu$个周期。因此同步谐波的数据满足:
    1. 转速与基波转速相等:$n_{\nu}=n_1$
    2. 频率比基波频率要高:$f_{\nu}=\nu f_1$
    3. 极距比基波极距要小:$\tau_{\nu}=\frac{\tau}{\nu}$
    4. 级数比基波级数要大:$P_{\nu}=\nu P$
  • 所以在计算同步谐波幅值的时候,需要对上面的公式做以下几点修正:
    1. 两个修正系数都要变,一个变成$\nu\alpha$,一个变成$\nu y_1$,可能出现负值
    2. 公式中的频率要进行修正成 $\nu f$
    3. 由于磁通 $\phi=B\tau l$,如果题中没有说明磁场的关系($\frac{B{\nu}}{B_1}$),就按照 $B{\nu}=\frac1{\nu}B1$ 的关系修正,否则按照题目的规定;同时修正极距 $\tau{\nu}=\frac1{\nu}\tau$
    4. 因此在默认情况下且不考虑修正系数 $k_{w\nu}$,谐波的幅值是基波幅值的$\frac1{\nu}$

磁动势谐波的计算

  • 上述对磁动势不适用,磁动势谐波的特点为:
    1. 频率与基波频率相等:$f_{\nu}=f_1$(即角频率)
    2. 转速比基波转速要小:$n_{\nu}=\frac1{\nu}n_1$($n=\frac{60f}p$)
    3. 极距比基波极距要小:$\tau_{\nu}=\frac{\tau}{\nu}$
    4. 级数比基波级数要大:$P_{\nu}=\nu P$
  • 所以在计算磁动势的谐波幅值的时候,需要对上面的公式做以下几点修正:
    1. 两个修正系数都要变,一个变成$\nu\alpha$,一个变成$\nu y_1$,可能出现负值
    2. 在默认情况下且不考虑修正系数 $k_{w\nu}$,谐波的幅值是基波幅值的$\frac1{\nu}$
    3. 写具体表达式的时候,由于电角度受极数的影响,故$\theta_{\nu}=\nu\theta$

削弱谐波的影响

  1. 短距绕组:令$k_{y\nu}=\text{sin}(\frac{\nu y_1}{\tau}90°)=0\Rightarrow y_1=\frac{2k\tau}{\nu}$,由于$\nu$一定是奇数,因此想要消除$\nu$次谐波,就令$2k=\nu-1$

    注:可以同时消除次数相邻的两个谐波,如要消除$\nu=5/7$,则令$2k=6$

  2. 分布绕组:令$k_{q\nu}=\frac{\text{sin}q\frac{\nu\alpha_1}2}{q\text{din}\frac{\nu\alpha_1}2}$减小,即增大极对数$q$,一般取$q\in[2,6]$

异步电机

工作原理

异步电机的参数定义及公式如下:

参数 符号 定义 表达式
同步速 $n_1$ 旋转磁场(磁动势)的绝对转速 $n_1=\frac{60f}p$
转差率 $s$ 转子转速与同步速之差的百分比 $s=\frac{n_1-n}{n_1}$
转子频率 $f_2$ 转子绕组感应电动势的频率(切割) $f_2=sf_1$
功率因数角 $\varPsi_2$ $\text{cos}\varPsi_2$为转子绕组的功率因数 $\text{cos}\varPsi2=\frac{R_2’/s}{\sqrt{(R_2’/s)^2+X{2\sigma}’^2}}$

关于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有以下几个特点需要说明:

  1. 定子侧的三相电流产生了转速为同步速的旋转磁场(见上一节),由切割产生的电磁转矩带动转子,因此为了保持转差,一般电动机$n1$时作电磁制动运行。
  2. 定子磁动势的转速是$n_1$,不论转子有无旋转,转子的磁动势一定与定子相对静止
  3. 仍然满足恒磁通,自跟随的原理(具体见上),即在空载到负载(或堵转到旋转)的变化中,主磁通不变,原边电流随着副边电流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转子在堵转与转动的情况下,异步电机各参数的变化:

堵转 $n=0$ $\Delta n=n_1$ $f_2=f_1$ $E2=4.44f_1N_2k{w2}\phi_m$ $X{2\sigma}=2\pi f_1L{2\sigma}$ $\varPsi2=\text{atan}\frac{X{2\sigma}}{r_2}$
旋转 $n\rightarrow n_1$ $\Delta n=sn_1$ $f_2=sf_1$ $E_{2s}=sE_2$ $X{2\sigma s}=sX{2\sigma}$ $\varPsi2=\text{atan}\frac{sX{2\sigma }}{r_2}$

等效电路图

跟变压器类似,原边和副边两侧的物理量的特性都不尽相同,因此计算麻烦,故用频率折算+绕组折算来简化电路图。

  • 频率折算:将转子频率$f_2$折算成定子频率$f_1$
    1. 阻抗全部变为$\frac1s$倍,即$r2\rightarrow r_2+\frac{1-s}sr_2~;~X{2\sigma s}\rightarrow X{2\sigma}=2\pi f_1L{2\sigma}$
  • 绕组折算:类似于变压器的折算,电流电压倒数变化,阻抗为平方关系
    1. 记电流和电压的变比分别为:$ki=\frac{m_1N_1k{w1}}{m2N_2k{w2}}~;~ke=\frac{N_1k{w1}}{N2k{w2}}$
    2. 注意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电流是从磁动势($0.9\frac m2\frac{INk_w}{p}$)推出,电压是从电动势($4.44fNk_w\phi_m$)推出。但是对于大部分电机,原副边的相数是一样的(三相电机),因此有$k_i=k_e$
    3. $I_2’=\frac1{k_i}I_2~;~E_2’=k_eE_2~;~Z_2’=k_ik_eZ_2$

得到的等效电路图如下:

$T$型等效电路 $\tau$型等效电路

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的基尔霍夫,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写出电路关系:(可以看到跟变压器的电路是非常像的)

  1. $\dot U1=-\dot E_1+\dot I_1(R_1+jX{1\sigma})$
  2. $\dot E1=\dot E_2’=\dot I_2’(R_2’+jX{2\sigma}’+\frac{1-s}sR_2’)$
  3. $\dot E_1=\dot E_2’=\dot I_m(R_m+jX_m)$
  4. $\dot I_m=\dot I_1+(-\dot I_2’)$

运行特性

功率与转矩平衡

关于电机的功率关系式,只需要记住下面这一张图即可:

下面给出各个功率的物理表达式:

$P1=m_1U{1\varphi}I_{1\varphi}\text{cos}\varphi_1$ $p{cu1}=m_1I{1\varphi}^2R_1$ $p{Fe}=m_1I{m}^2R_m$ $p_{cu2}=m_1I_2’^2R_2’$ $p_{mec}=m_1I_2’^2\frac{1-s}sR_2’$

电磁转矩是最重要的转矩,下面给出它的4种表达式:

  1. $T{em}=\frac{P{mec}}{\Omega}=\frac{P{mec}}{(1-s)\Omega_1}=\frac{P{em}}{\Omega_1}$
  2. $T{em}=\frac{m_1E_2’I_2’\text{cos}\varPsi_2}{\Omega_1} =\frac{m_1\sqrt2\pi f_1N_1k{w1}\phi_1I_2’\text{cos}\varPsi_2}{2\pi f_1/p}=C_M\phi_1I_2’\text{cos}\varPsi_2$
    1. 其中$CM=(pm_1N_1k{w1})/\sqrt2$为常数
    2. 这个公式跟直流电机的电磁转矩公式很像,只是多了一个功率因数角(直流电机恒为1)
  3. $T{em}=\frac{m_1pU_1^2\frac{R_2’}s}{2\pi f_1[(R_1+\frac{R_2’}s)^2+(X{1\sigma}+X_{2\sigma})^2]}$
  4. $T_{em}=\frac2{\frac s{s_m}+\frac{s_m}s}T_m\approx \frac{2T_m}{s_m}s$,工程上的近似算法,一般会给出$K_M$和$s_N$两者

于是我们就可以画出他的机械特性如下:

  1. A点(同步运行点/空载点)
    1. $s=0,n=n_1$
  2. B点(最大转矩点)
    1. $sm\approx \frac{R_2’}{X{1\sigma}+X_{2\sigma}’}$
    2. $Tm=\frac{m_1pU_1^2}{4\pi f(R_1+X{1\sigma}+X_{2\sigma}’)}$
  3. C点(起动点)
    1. $s=1,n=0$
    2. $T{st}=\frac{m_1pU_1^2R_2’}{2\pi f_1[(R_1+R_2’)^2+(X{1\sigma}+X_{2\sigma}’)^2]}$
  4. 记:
    1. $k{st}=\frac{T{st}}{T_N}$
    2. $k_M=\frac{T_m}{T_N}$

工作特性

他的工作特性跟变压器还是比较像的,所以就直接贴图吧

  1. 计算效率时,可变损耗为$p{cu1,cu2}$,不变损耗为$p{Fe,ad,mec}$,同样可变损耗=不变损耗时,取到效率的最大值
  2. 转速随着输出功率的上升略有下降,转差率跟转速互补
  3. 电磁转矩$T_{em}=T_0+\frac P{\Omega}$,近似有截距的一次函数,但是由于转速的下降,转矩曲线略微上翘

起动

一般要求电机起动的时候具有较大的转矩$T{st}$和较小的起动电流$I{st}$

鼠笼式异步电机起动:

定子串电抗 自耦变压器 $Y-\Delta$起动
原理 定子上串联电抗$X$分压 通过变压器降低定子端电压 先用$Y$起动,之后改为$\Delta$运行
电压 $\frac1k$ $\frac1k$ $\frac1{\sqrt3}$
电流 $\frac1k$ $\frac1{k^2}$ $\frac13$
转矩 $\frac1{k^2}$ $\frac1{k^2}$ $\frac13$
  • 均能够降低起动电流,但是都会以损失启动转矩作为代价,后两者的效果更好。
  • $Y-\Delta$起动相当于变压器变比为$\sqrt3$的自耦变压器起动。
  • 起动电流$I_{st}$指的是电网提供的三相线电流

绕线式异步电机起动:

不论是转子串电阻起动还是频敏电阻器起动,都是类似的,与直流电机电枢回路串电阻起动相似:分级起动,逐渐切除/减小电阻,固有特性逐渐变硬,电流不会超过限制。

调速

原理:由$n=(1-s)\frac{60f}p$,改变$s,f,p$均可完成电机的调速。

对于$P{em}=P{mec}+p{cu2}=(1-s)P{em}+sP{em}$,调速的本质就是调节机械功率,因此可以通过对电磁功率$P{em}$的调节(变频调速),或对转差功率$sP_{em}$的调节(调压、串电阻调速)完成。

变频调速—基频下调 变频调速—基频上调 调压调速 转子串电阻调速
要求 $\frac{U_1}f=\text{const}$ $U_1=\text{const}$
参数 $T_{m}\approx \text{const}~,~s_m↑$ $P_2\approx\text{const}~,~T_m↓~,~s_m↑$ $s_m=\text{const}~,~T_m↓$ $s_m↑~,~T_m=\text{const}$
曲线 整体向下平移 往左上方缩以保持$P_2$不变 整体往左边压缩 特性变软,曲率往下掉
特点 适用于恒转矩负载 适用于恒功率负载 对恒$T,P$负载调速范围小$(0,s_m)$
适用于通风机负载$(T_Z=kn^2)$
一般用于恒转矩负载
求解 $f=\frac{np}{60}$
平移→$\Delta n$不变
$T_m$与$U^2$成正比,故
$U’=\sqrt{\frac{T_m’}{T_m}}U_N$
$\frac{r2}s=\frac{r_2+R{\Omega}}{s’}$
因$s$与$s_m$成正比,可换成$s_m$和$s_m’$

在解题的时候,多使用经验公式(适用于同一条曲线上的两点):

制动

分类 回馈制动(s<0) 能耗制动反接制动(s>1)
反转向(IV)发电机制动(II)正接反转(IV)正转反接(II)
实现定子电源反相序,并反向起动电车下坡冲过n1,或变频/变极降低n1定子脱网通直流励磁,使产生静止磁场转子回路串大电阻定子电源反相序(需限流电阻)
特点n>n1(同向),适用于位能型负载高速下放n>n1(同向),常见于电车下坡或变频变极调速快速停机或位能负载低速下放Tm大小不变,机械特性极度变软。适用于位能型负载Tm大小不变,机械特性与原点对称后变软
能量关系电磁功率反向,向电网发出有功,吸收无功来建立磁场转子动能转化成电能全部消耗于转子电阻中转子处于能量双馈状态
例题定负载下,下放转速与串接电阻的关系初始时刻制动转矩与串接电阻的关系
计算方法先算S和Sm,带入串电阻调速的公式先算S'(≈2),带T和S的经验公式,有2解

同步电机

结构与运行原理

同步电机结构

​ 同步电机与直流电机正好相反,定子是电枢,转子是励磁,具有较高且可调的功率因数,也可以发出无功。定转子二者产生的磁场相对静止(均以同步速$n=\frac{60f}p$旋转),并且保证气隙合成磁场恒定(这也是机电能量转换的必要条件)。两磁场之间的相位差决定了电磁转矩$T_{em}$的方向,由此决定的电机的运行状态:

​ 同步电机主要用作发电机(与异步电机主要用作电动机相反),其分类如下:

电枢反应

​ 在空载运行时,同步电机的电动势就是$E_0=-\omega \frac{\text d\phi}{\text dt}=\sqrt2\pi fNk\phi_0$,是一个大小仅与励磁电流$I_f$挂钩、相位滞后$\phi_0$90°的量,其特性曲线也就是磁化曲线。与直流电机类似,电枢反应的意思就是接入负载后,电枢产生的磁场影响空载磁场,将气隙合成磁场改变。

​ 电枢反应仍然可以被分解为交轴和直轴。交轴分量产生电磁转矩,直轴分量引起去磁或增磁(一般而言是前者)。下方图片中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是:$F_{f1}$与$\phi_0$基本近似为同向,$E_0$落后90°,定子电流$I$落后$E_0$内功率因数角$\psi$,定子磁场$F_a$与$I$同向。

​ 为了下面两小节理解方便,这里定义四个角度:

隐极与凸极的负载运行

​ 根据做题感受,同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图是“最不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矢量图。因为涉及到大量的角度,需要画矢量图,用几何的方法图解电动势的关系。

隐极 凸极
矢量图
等效电路
特点 用两个电抗来等效电枢反映压降$\dot Ea$和漏抗压降$\dot E{\sigma}$,同步电抗$Xt=X_a+X{\sigma}$同时反应了电枢反应和漏磁通的影响 将$\dot Fa$分解为$\dot F{ad}+\dot F{aq}$,分别用$X{ad}>X{aq}$和$\dot I_d,\dot I_q$反映。并把漏抗$X{\sigma}$分到交直轴同步电抗中去
饱和影响 此时不能把$Ea/E_0$从$E{\delta}$中区分出来
故$\dot E{\delta}=\dot U+\dot I(R_a+jX{\sigma})$
交轴气隙较大,认为不受饱和影响
改变$\dot Ed$,有$\dot E_d+\dot E{aq}=\dot E_{\delta}$
计算中$F_a$是正弦波
空载特性中$F_a$是方波
$\dot E_Q$与$\dot E_0$同向,先算$\dot E_Q$
$E_Q=E_0-I_d(X_d-X_q)$

工作特性

短路特性

​ 在短路时,电压比较小因此磁化曲线一定不饱和,故满足$E_0\propto I_f$且$I_k=\frac{E_0}{X_t}$,故$I_k\propto I_f$,因此短路特性呈一条直线。同时观察短路特性和空载特性,可以得到短路比定义和公式如下:

零功率因数负载特性

​ 类似于直流发电机的负载特性,为了克服直轴去磁磁动势和漏抗压降,往右下方偏移了一部分。

外特性与调整特性

​ 一般而言电机是感性的,因此即使外电路接纯电阻负载,随着电流的增大,端电压也会减小。接感性负载时端电压下降更加厉害,接容性负载可以抑制端电压的下降,甚至使之上升。

同步电机的并网运行

​ 同步电机并网之后,电机的输出端电压将会与电网电压完全一致,也就是发电机电压的相序、波形、频率、大小和相位与电网必须保持一致。

并网连接——三相灯指示

暗灯法(直连) 旋灯法 调节方法
等频率 三盏灯明度不再变化 灯光不再旋转闪烁(或旋转很慢) 调节发电机转速n
等电压(大小+相位) 三盏灯同时熄灭 灯光1熄灭,2/3亮度相同 调节发电机电压大小
发电机瞬时速度(相位)
  • 自同步法:励磁绕组不通电接限流电阻,,用原动机拖动直至接近同步转速,先并网然后迅速接通励磁(不要限流电阻)

平衡方程与功角特性

  • 电磁功率的表达式如下:

有功调节与静态稳定

​ 从上文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来,在并网之后有功功率仅与空载电动势$E_0$和功率角$\theta$有关。这就是所谓的“功角特性”——有功功率的大小与功率角紧密关联,而功率角反映的就是交轴电枢反应的影响,是转子主极轴线与气隙合成磁场轴线之间的相差。

  • 自跟随:为了增加有功,需调大输入功率(力矩),转子瞬间加速使励磁电动势$\dot E0$超前电网电压$\dot U$,增大功率角$\theta$,因此$I_q$增加、电磁制动转矩$T{em}$增加,重新稳定。

  • 静态稳定:由于$P_{em}\propto \text{sin}\theta$,随着功率角的增大输出功率先增加后减小。只有在$\theta\in[0,90°]$的范围内才能稳定。

  • Def:

    • 比整步功率$P{syn}=\frac{\text dP{em}}{\text d\theta}=\frac{mE_0U}{X_d}\text{cos}\theta$
    • 过载能力$Km=\frac{P{max}}{P_N}=\frac1{\text{sin}\theta_N}$

无功调节与V型曲线

​ 在调节无功功率时,需要保持有功功率不变,即$E0\text{sin}\theta=\text{const}$,$I_q=I\text{cos}\varphi=\text{const}$。认为$\text{cos}\varphi=1$,即$I=I{min}$时的状态叫做“正常励磁”,此时不输出无功。

  • 恒磁通:
    • 并网时$U=\text{const}$,因此$E_{\delta}\approx U=\text{const}$,因此气隙合成磁通不会变化
  • 自跟随:
    • 当励磁增加,励磁磁动势增加时,电枢反应输出滞后的电流(感性无功),使之去磁
    • 当励磁减小,励磁磁动势降低时,电枢反应输出超前的电流(容性无功),使之增磁
      • 欠励的励磁电流不能过小,否则功角将超过90°进入不稳定区,电枢电流的增磁效应不足以补偿主磁通,产生不了足够的电磁转矩拖住转子,电机失步。